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音廟」— 彼得.丹達個展
分享:

活動日期:2021-07-01 ~ 2021-08-01

活動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邊境廣場

「音廟」— 彼得.丹達個展

● 線上開幕導覽/7.1(四) 15:00
● 展覽日期/7.1(四)-8.1(日) 11:00 -18:00
● 展覽時間/11.00-18.00 (星期一休園)
●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邊境廣場
● 藝術家/彼得.丹達

※ 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三級警戒適度鬆綁措施在政府頒布的藝文場館開放的政策,入村採全面人流控管制,村內同時間人數上限為200人,室內展間5人為限;並採「實聯」登記,敬請全程配戴口罩,並於雙手消毒及量測額溫後,維持1.5公尺以上社交距離。感謝您的配合!
 

「音廟」是暫時性的廟宇/社群中心,著重於聲響/音訊/聲音相關的活動。這也是一項建築的實驗去嘗試一種新的建築類型學:讓在地人與訪客的去經驗一種不受其他感官干擾的作品與表演的一個聚會場所。亦是提供聲音藝術家、表演者或任何人想要分享故事或開展討論的舞台。這是一個讓任何想逃離視覺世界,並有意識的專注在聆聽的藝術上可以隱匿的聖殿。這是從以下整合型概念延展出對於新類型空間的想法:在個人層次上,當我們在工作、駕駛或著重於其他感官時,聆聽經常僅被當做是背景活動,尤其是在今日快步調的吵雜都市環境中,要能讓個人深刻的沈浸聲音感官上是很不容易的。

在文化層次上,演奏廳常被視為今日城市的教堂,這也意味著文化及其機構已接管在現代生活中宗教性的角色。而劇場、畫廊與酒吧則變成今日新型態文明的熱點。聲音在許多藝術領域上都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聲音確缺乏能夠獨自投入在聲音行為中,完全屬於自己的建築空間。

在社群層次上,我們可以將「音廟」與廟宇做類比,因為傳統寺廟具有多元性目的,像是精神的需求、教學中心及當地人聚集的會所。然而,當主流的文化已從宗教分離出來,任何圍繞在聲響/音訊/聲音上的事件,都將使音廟意味著街坊鄰居們新的必去之所。

「音廟」將透過著重於個人性聆聽經驗如深度聆聽及治癒型場域進行實驗;而故事講述及社群場域將提供聲音藝術家與在地人可以參與投入的舞台。除了上述活動外,音廟也將設有的好幾座神龕,來檢視聲音媒介的力量。三個神龕由其作品組成,分別為〈噪音之門〉、〈夢之屋〉與〈殘響〉。

這是「音廟」的第一個原型,設立於寶藏巖,是一個圍繞著廢棄空間所建造的公共干預空間,這裡曾是被驅逐的居民的家。就建築性外觀而言,透過貼在窗簾上的救生毯去傳達音廟的核心想法:一個為表演者所設的舞台,一個逃離視覺世界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