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黃靖雅
黃靖雅

作品包括電子音樂以及聲音與視覺的裝置。將日常噪音以語言性的想像進行重構,呈現各種聽覺經驗的歧異性,曖昧性,與情緒性。以日記式的、定時重複進行的動作與錄音,試圖在疊合聲音素材的同時,將不同時空的軌跡並置,製造出差異性、與再差異性,並將整個過程視為某種擬態的有機體。近年關注聲音生態學,作品多與地域性、異文化生活痕跡與並置多重視角的敘述方式有關。

分享:

駐村日期:2021-09-01 ~ 2021-11-30

駐村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在『【道別見習】重疊記憶紋理的聲音地圖』研究駐村計畫當中,我將以寶藏巖周圍為中心,於淡水河流域幾種相異的客語及閩南語/台語腔調所呈現的語音漸層的區域分佈狀態下,對特定生活場景——道別——的文化表現進行收集、觀察與紀錄、描述,後以藝術手段陳列、轉化、甚至解構,邀請公眾參與並進行呈現。

有別於日語以道別語的使用方式區別了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法語以道別語顯現內心所準備的『道別的程度』;距離、或時值的長短、會不會再見面的預期。客語、閩南語/台語,仍然使用方言的前輩台灣人在道別語上的表現大多覆蓋以殖民地語言:跟著孫子說掰掰(bye-bye)或年輕時用到現在的莎喲娜啦(さようなら)。

從道別的方式,諸如語調、用字、表態,可能觀察到的,這個語族中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人際的距離、甚至生命觀。新一代的台灣人在語言性的表達中已經明顯的後殖民化或嚴重西化。而前輩台灣人們是否仍保留著各種蘊含文化背景的道別方式?

這次的田野調查以城南為主軸,實地於寶藏巖週邊進行;訪問對象定在70歲以上、未完全被後殖民時代的語言所遮蔽的客語、閩南語/台語使用者。提問的內容除了慣用的道別語(如何看待這些道別語?認為這些道別語具有什麼樣的含義?什麼時候使用哪個道別語較合適?)、道別的方式(包括行為、表態、舉止、甚至相關的飲食或物件),在個人的生命中所經歷的,特別深刻的道別場景(使用什麼樣的道別方式,當時都怎麼做,後來那個道別的對象如何了?),藉此研究駐村計畫再次耙梳,時代流失中,標注了祖先們先後到來的歷程的各種相異的腔調與文化表現與這些流轉、匯集於此的各個無可取代的生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