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蘇瑤華
分享:

2015-12-17 16:47:58

蘇瑤華於2004 年至2012 年間曾任職台北國際藝術村、草山國際藝術 村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她以過去深耕藝術村領域的經驗,提出 台灣從1995 年至今的藝術村發展輪廓及願景。台灣對於藝術村的概 念與想像一直是對應著政府政策,其中主要是閒置空間再利用,這些 閒置空間大多為政府資產,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私人資產投注於執 行藝術進駐計畫,但在空間之外,藝術進駐最核心的價值在於「人」, 人的網絡連結,人的培育,人的成長,與人的職涯發展⋯,比如:台灣第 一個駐村計畫是由三個當代陶藝家所發起,當時他們有一起工作的需 求,因此將雞舍改建為工作室,亦是目前大家熟知的竹圍工作室,當時 它不只是藝術家工作室,更扮演了提出當代藝術思維及創新藝術實踐 的角色,為了實現及執行藝術創作計畫即是創立的初始需求。所以藝文 人才育成、藝文專業生涯陪伴諮詢、展演發表、教育推廣和觀眾發展, 都應納入藝術村營運討論的範疇。 2001 年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龍應台,除了延續閒置空間再利 用的想法,更進一步認為藝術村是國際藝術家來台時居住、工作空間 以及對話、交流的平台,這也是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創立宗旨。台北國際 藝術村是台北市政府第一個利用自己擁有的閒置空間資源,開始執行 藝術進駐計畫的地方,它位處交通便捷的台北市中心,雖然作為一個 國際藝術家平台,當時並沒有地理上社群串聯的概念,直到開始營運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草山國際藝術村,才意識到地域性經營、連結 的需求,尤其是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即將營運時,更顯地域串聯的重 要性。從經營一個位在市中心的藝術村,到三個位處三地有著完全不 同個性的藝術村,誘發藝術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的思考:作為收藏記 憶的保存者?作為遺留建築的文化管理方式?同時找尋永續經營的方 法,為當時攸關藝術村的議題。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不僅僅是提供空間,並以相關的行政資源協助藝術家實現各種 極具創意的想法,因為有些計畫,藝術家光是靠自己的力量是相當難 達成的,這也是藝術進駐的另一層價值。 藝術進駐計畫重過程,而不催促結果,因而整體運作偏重在藝術文化 的生產端,與消費端關聯性甚低,再加上推動之計畫往往具高度實驗 性,在國內要獲得贊助資源十分不易,對政府部門經費的倚賴,因而形 成。文化部的補助經費通常依空間和計畫來劃分,這在融合管理硬體 (廢棄空間)與經營軟體(藝術家)這兩個角色是一大困難。過去十多 年,台灣已經花了很多力氣在開發新的地點讓藝術家能實現計畫,也花 了很多精神在做地方活化,然而,著力產生更多空間的同時,更廣泛地 定義藝術進駐計畫同樣重要,這並不是索求更多的資源,而是形成知 識基礎的經濟與資訊流動(information flux),駐村計畫並不是如過 去背負著救援廢棄空間的政策,也不僅是在各個城市的角落支持獨立 的當代藝術家,這個藝術聯盟,讓所有藝術村產生合作的可能性,除了 讓藝術家可以到各個不同的藝術村,分享資源及資訊,更是建立起知 識內容,且進一步讓藝術進駐計畫成為一種訓練,因而形成可被研究 的對象,這樣的研究,可以讓這種計畫長出更深厚的根基,進而產生形 成美術館、劇場的發展潛力。因為在藝術生態中,我們需要美術館做 展示、需要劇場做表演,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藝術進駐計畫,融合各種不 同類型的創作,並且試圖嫁接藝術與社會的間隙與創造對話空間。